枋子林部落位於台南東山區,因地處偏遠,公共空間長期閒置,老屋缺乏維護。2023年,臺南市心動力農村文化美學營造協會發起「東坊起-舊識53」計畫,透過居民參與,重新活化社區空間。協會組織100人次參與工作坊及植栽活動,增強居民對地方的認同與關懷。
工作坊包括街道家具設計、步道鋪設及扶桑花創意應用,居民共同討論設計方案,並親自參與施工。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鄰里關係,也為社區營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。
2. 設計創意與理念
本計畫以「舊屋新生,重拾舊識」為核心理念,將閒置老屋改造為半戶外的多功能公共空間:
1 老屋改造:將舊建築結構補強,結合鐵料與桂竹材質,打造可供展示與活動的空間,並設置創意展示櫃與立面水泥板,呈現現代設計感。
2 綠意環境:新增步道及草坪區域,營造舒適的社區空間,並利用透水鋪面強化生態功能。
3 文化融合:設計結合扶桑花意象,傳遞農村文化之美,並為社區發展創意產業奠定基礎。
3. 景觀與植栽綠化
1 新增植栽:計畫新增8株喬木、100株灌木及197平方米草皮,提升綠地覆蓋率至48%,不僅美化環境,也增加了社區的生態效益,為居民創造更舒適的活動空間。
2 透水鋪面設計:鋪設22平方米的透水步道,減少雨水積滯與泥土流失,並降低城市熱島效應,改善當地氣候微環境。
3 生態工法應用:採用生態水泥板及再生材料,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,實現環境友善設計。植栽的選擇兼具觀賞性與耐候性,讓景觀更符合在地氣候與文化特色,形成永續的綠化系統。
整體綠化與景觀設計相輔相成,不僅提升了場地美感,還促進了當地的生態平衡與居民的生活質量。
4. 在地人文與藝術表現
枋子林社區以扶桑花為文化特色,本計畫結合農村生活記憶,傳承手工技藝:
1 扶桑花意象:設置扶桑花彩繪與步道設計,展現地方文化的獨特性,並呼應扶桑花在農村生活中的象徵意義,象徵復甦與活力。
2 藝術展示:老屋內設置創意展示櫃,定期展示手工藝品與社區活動成果,包括手工獅頭製作等傳統技藝,吸引遊客深入了解地方文化。
3 文化活動:舉辦「東坊起楓香下話朱槿」活動,吸引居民與遊客參與,增進社區認同感,同時開展文化講座與手作課程,讓文化傳承不僅局限於當地,還可透過社群平台推廣至更廣的範圍。
這些設計與活動不僅體現了地方人文藝術的多樣性,也讓枋子林社區成為推廣臺灣農村文化的重要窗口,進一步促進了文化與旅遊的融合。
5. 施工維護與經費運用成效
本計畫經費共計514,252元,其中補助款500,000元,自籌款14,252元:
1 施工內容:完成老屋補強、植栽及鋪面施工,並設置街道家具與燈飾。
2 維護計畫:由心動力協會理監事及志工輪值,每月維護一次,確保場地整潔與設施功能正常。
3 資源運用:充分利用再生材料與在地資源,提升成本效益與環境友善性。
6. 其他說明
在「東坊起-舊識53」計畫的推動過程中,臺南市心動力農村文化美學營造協會積極參與社區營造,並獲得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支持。協會透過整建老屋,活化閒置空間,展現農村美學,並以此作為發展農村文化與產業觀光的基地。
此外,協會在東山區枋子林部落進行文化調查,盤點社區資源,訪談耆老,並傳承手工獅頭製作等技藝。這些努力不僅促進了社區的文化傳承,也為未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透過這些多元的活動與計畫,協會成功地將社區居民凝聚在一起,共同參與社區的改造與發展,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,並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與希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